□記者 董彩紅 首席記者 趙媛/文
  記者 沈翔/圖
  廣州醫生被毆重傷、浙江溫嶺三位大夫死傷於患者刀下,醫患衝突再成近期焦點。現在,一方面醫護人員的生存環境令人擔憂,調查顯示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而另一方面,醫院“一門難進”,一些醫學類畢業生畢業後就放棄從醫改了行,不少人成了醫葯代表。
  【事由】
  近八成醫生不願讓子女從醫
  近兩天,因溫嶺殺醫事件引起一連串的發酵反應。
  “醫療環境不改善,堅決不讓子女從事醫療事業。”昨日,一位50多歲頭髮花白的醫生眼含淚花,對記者斬釘截鐵說了這樣一句話。
  “誰願意把自己的子女往火坑裡推?”43歲的李醫生是鄭州某三級甲等醫院的科室負責人,他出身醫葯世家,一直認為救死扶傷很神聖。如今,隨著一樁樁令人心寒的傷醫事件發生,讓他對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和憂慮,不願意子女從事這個自己曾視為理想的職業。
  “一個醫護人員能救千百個病人,而千百個病人中有一人不滿就可能傷害醫護人員。”李醫生說,不少同事和他一樣,堅決不讓子女從醫。
  昨日,東方今報記者在鄭州多家醫院的20位醫生中做調查,八成醫生表示“不願再讓自己的下一代從醫”。關於醫生是否希望“子承父業”的問題,中國醫師協會此前也曾做過四次調查:在2002年的首次調查中,不願意自己子女報考醫學院校的占53.96%;2004年第二次調查中,不願意的占63%;2009年第三次調查中,不願意的為62.49%;2011年第四次調查中,不願意的為78.01%。
  【事例】
  80後女醫師診室被打後欲轉行
  回想起親身經歷的一場醫患糾紛,在洛陽某醫院工作的王曉燕(化名)至今心有餘悸。
  2010年,23歲的王曉燕從新鄉醫學院本科畢業後,考到洛陽一家著名三級甲等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她說,有時候排隊做檢查的人多,他們不光要叫號,還得維持秩序。而醫院病人經常爆滿,摩擦時有發生,患者經常把氣撒在醫護人員身上。
  2011年的一天,因為患者多,幾名帶著母親看病的病人家屬要加塞被王曉燕阻止,就把氣全撒到了她身上。“他們揪著我的頭髮把我逼到牆角,四個人對著我拳打腳踢,一撮頭髮也被他們生生揪掉了。”王曉燕想起這一幕,至今還想掉眼淚。
  “不光工作起早貪黑很辛苦,整天還挨罵甚至挨打,氣得差點辭職。”王曉燕說,事後她在家哭了好幾天才去上班。雖然醫院從中協調,病人家屬到科里給她道了歉,但此事給她造成的心理陰影很難消除,也讓她對這個職業產生了動搖。
  今年,王曉燕當了媽媽,在家休產假,她正在考慮轉行,“希望能找個風險小、壓力小點的工作,哪怕工資少點也行”。
  “孩子將來乾啥都中,就是不能學醫。”王曉燕說,這是她對兒子的唯一要求。
  【調查】
  醫學生多有轉行逃離“白大褂”
  讓人擔憂的是,因為執業環境差,一些醫生、醫學生開始放棄醫學事業。
  李宇飛2010年從新鄉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現在是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代表。“我們班45名學生,差不多一半轉了行。”李宇飛說,學醫本科就業太難了,班裡畢業後能真正進入醫院工作的只有不到10人,而正式有編製的只有4個人,還是地市級以下的醫院。除了考研深造和考公務員的十幾個人,剩下的差不多都改行當了醫葯代表。
  “原先家裡人想著醫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讓我學醫,學了之後才發現不是這回事。”正在鄭州某醫院實習的醫學院學生陳濤說,醫生不僅工作辛苦,還得承受病人的責罵和巨大的工作壓力。
  陳濤說,通過幾個月實習,他已經打了退堂鼓,現在他準備考個醫療衛生行業的公務員,雖然工資低點,但比在醫院強多了。
  一位從醫將近40年的兒科專家感嘆:在國外,醫學是精英教育,最好的學生報考醫學。在發達國家,剛畢業的醫學生比工科學生薪水要高20%~30%,但這個情況在中國不存在。在近10年的高考狀元專業選擇調查中,幾乎無人選擇醫學。
  【吐槽】
  壓力大、風險大、回報少讓醫護人員不願從醫
  談及從醫面臨的壓力與問題,醫護人員紛紛吐槽:不僅要時刻擔心自己的安危,還要面臨身心俱疲、高付出、低回報的煎熬,越來越灰色的現實,讓不少人不想從醫。
  網友“心底的陽光”說:“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我曾是一名醫護人員,到護士長的職位後,勞累已壓得我喘不過來氣,上周我剛辭職,就想著哪怕去飯店端盤子,也比在醫院高強度的工作強。”
  50歲的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張霞說,20多年來,她的日程表一直如此:每天6點準時起床,簡單吃兩口早餐,7點到醫院。查房、坐診、手術,幾乎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有時要連著手術直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
  而高昂的上學成本和“長學制”也是不少學生不願學醫的原因之一。
  正在鄭州一家醫院實習的鄭州大學醫學院研究生二年級學生王樂根據自己的情況算了筆賬,他說,自己是腎內科專業的研究生,8年下來,學費加生活費,花了家裡近15萬元。“我要工作多少年才能還得清父母的付出啊”。
  【專家】
  醫者心穩醫療隊伍才能維穩
  “溫嶺殺醫事件背後,是醫患矛盾升級的體現,把對醫療體制的氣撒到了醫生身上。”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楊清濤教授說,如果醫患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患者負面情緒得不到疏導,就可能有更多惡性事件發生。
  楊清濤說,這也會造成一個怪圈:一方面很多年輕的醫學生或醫生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另一方面醫療資源緊缺、醫生缺口大,病患得不到有效救助,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患者。
  “雖然在2002年我國出台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但在立法上,我國還沒有專門調整醫患關係的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只是散見於單行法律法規上。”楊清濤說,美國、芬蘭等國家就有專門的病人權利條例,我國也應該健全相關的法律和制度,調整醫患關係,避免醫療糾紛發生。
  如何能讓醫生的安全得到保障?業內人士周國平建議,由商業保險公司建立醫療意外和補充醫療責任商業保險險種,醫患雙方在手術前、檢查治療前都可以購買,一旦發生意外和非醫護人員過錯引起的後果,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適當補償,這樣可以緩解醫患雙方的矛盾。
  “醫者心穩,醫療隊伍才能維穩。”楊清濤說,只有醫生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讓更多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也才能讓患者的權益得到保障。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醫生職業 咋就讓人又愛又“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67rtfn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